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师于1958年7—10月先后回国,师部驻丹东。1959—1960年,全师执行保卫鸭绿江大桥和水丰发电站的任务。1961年,605团、620团奉命进驻黄土坎、北井子地区担任辽东沿海反侦察作战任务。604、606团担任保卫水丰发电站的任务。1963年5月,604团解除保卫水丰发电站任务,进至东沟县石灰窑地区,参加反侦察作战。高炮606团长期驻守鸭绿江畔拉古哨地区,执行要地防空任务,负责掩护水丰发电站的对空安全。
高炮606团要地防空的那个地方
我是1974年底的兵,先在新兵连集训,地点是团1营驻地东沟县长山公社,也有叫光头山的。俩月后,我被分到2营6连,位于宽甸县长甸公社拉古哨村尽里边儿一个无名山头上,这山头就是阵地,按战斗队形配置6门37高炮后,阵地上已经没有啥空地儿了。任务是“死”的,就是与兄弟连队一起掩护水丰发电站的对空安全。说白了,只要你在这儿,大坝就不能让敌人的飞机给炸了。
环顾四周,山脚下零星居住着十几户村民,再往前一点就是鸭绿江,江的南岸是朝鲜的一个边境小镇,当面的山头儿同样住着一个与我们装备差不多的女高炮连。
左前边不远处,就是我们的保卫目标,拦江矗立着的那座100多米高的混凝土大坝,亘古悬崖,巍然耸立,气势恢宏,其上的水丰湖烟波浩淼,幽深湛蓝。左下方叫杨家沟,沟里露天停放着连队十几辆解放30和解放10车,还有几辆退役的卡尔巴千夹在其间,每台车之间都留有一定的距离,据说是为了防备敌机轰炸才这样停放的,即一枚炸弹不能全炸没了。
右边儿,大约一两公里远的两个山头儿,分别是4连和5连,5连的附近住着营部。再走两三公里,就是碑碣子沟,沟口是团后勤处和汽车连、修理所,沟里是团部,外加指挥连。
下到老连队不久,老班长张兴瓒在领着我和另外两个兵去后山打烧炉子用的引火柴时,路经两个已经废弃了的山头阵地,其中一个阵地还残留着几个火炮掩体,另一个阵地叫307高地。这个高地不仅有火炮掩体,还有几幢和我们连一样的木板房,据说这是“老毛子”建的。老班长告诉我们:类似这样的山头阵地,这儿附近还有很多。
据前辈儿们讲: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中苏协议由前苏联的一个高射炮兵师驻守这儿守卫大坝,后来撤走了。在我们606团从朝鲜归国后不久,全团齐装满员接防兄弟团队驻扎到了这里。以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最后只留下我当兵时的那个6连,并由他们孤独地在这儿坚守了好多年。
1985年百万大裁军的一纸“公文”,我们606团团部被撤销了,1营搬迁到铁岭,编为师变旅后的第2营;2营还换了个“婆家”,划归于64集团军坦克旅。至此,我们这个团也就算完成了历史所赋予的光荣使命。
去年的初秋时节,我们几个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兵,相约来到阔别30多年的拉古哨村,走上了曾日夜坚守的那座无名山头儿。当年的主人和那一门门火炮早已不知了去向,山头上只剩下一幢相对完好的营房和几个没人拆得动的火炮掩体,其他再也看不到找不出“兵”的痕迹了。可那山上山下,到处呈现着一派祥和的景象。
一直到现在,当年的一些战友和前辈儿们,在互相见面时,还说在那个地方:地无三尺平,满眼尽石头,走路钻山沟,天天蹲山头,那真叫个苦啊!
(王凤文 2009.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