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心义
1966年底至1967年8月间,随部队赴越南人民民主共和国北方第三大城市——太原市,参加援越抗美对空作战,物转星移,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当时我任师作训科副科长,所经历的一些具体人和事也记不清楚了,现仅我参战印象较深的几个问题,谈点粗浅看法,以我之见,对探讨研究高炮城市防空作战,也许有点启发。
一、对防区内敌方可能攻击的目标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我部在进入防区前用了近一个月时间,组织连以上指挥员对战场做了较详细的勘察。当时受领的任务,主要是掩护太原发电厂和钢铁厂。美帝空袭越南北方有十分明显的政治性,以炸迫和,压制北方对南方解放战争的支援,随政治需要战争逐步升级。我部入越时,发电厂、钢铁厂尚为首敌袭击,因此在战场勘察时,对防区内可能遭敌袭击的各个目标,做了分析研究,除发电厂、钢铁厂主要目标外,尚有刘舍火车站、同登火车站、架北桥、陈国平桥、选矿厂等目标,这些亦是敌空袭的对象。它们的地位和重要程度将随战争升级的发展而变化。对这些目标的掩护也不可忽视,应依敌情变化适时地加强对这些目标的掩护。1967年1月29日敌机攻击刘舍车站,揭开了我部入越作战的序幕。当时意识到,敌机对太原市的空袭重点,暂时还是城市交通要点,而并非发电厂和钢铁厂。从而在兵力部署上对这些小目标,就有所加强。但是,由于对整个城市情况了解的局限性,我们对某些军事、政治、经济设施还不可能全面掌握。2月3日,敌继续攻击刘舍车站。2月4日,敌突然首次攻击太原市内西北角的人民军某营房,此时,我们还误认为我部后勤卫生科暴露目标挨炸,若事先对该营房有所了解,不仅卫生科不会配置在该营房附近,而且也可能对敌人攻击此目标有所防范。
二、兵力部署,应有纵深,成梯次配备,力求做到纵深走向与敌攻击航线一致。空袭太原地区的敌航空兵绝大多数是从泰国机场起飞的,几乎每次入侵都是从西(包括正西、偏西南、偏西北)进入,往西退出。攻击时进入的方向常变化,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对某一目标的首次攻击,往往与入侵航线基本一致,但遭到打击后再次入侵时,将会选择高炮火力单薄的方向实施攻击,而后向入侵时的方向退出。我部掩护的各个目标,选矿厂、陈国平桥、刘舍车站、钢铁厂、架北桥、发电厂,几乎是从东到西排成一线。各团、营的阵地,自然形成从东到西的大纵深配置。3月10日,敌机12批52架,从西入侵防区,利用莫灵岩山、莫那昆山作遮蔽,绕过山的北侧,在选矿场东北方向爬高后俯冲攻击钢铁厂,配置在选矿厂的六二O团各连及掩护陈国平桥的高机群,首先开火,接着是掩护钢铁厂的六O二团100炮连和十六军、卅八军37高炮营相继开火。敌机俯冲攻击后向西拉起逃跑时,又连续遭到配置在架北桥附近的六O五团37炮连和掩护发电厂的六O四团85炮连、卅九军、五十军37高炮营的射击。由于火力衔接好、密度大,一举击落8架、击伤3架敌机,其中空中开花4架。生俘飞行员3名、击毙1名。3月11日,同样也取得较好的战绩。但是,4月12日以后,敌机再次攻击钢铁厂时,改变了攻击方向,避开了高炮火力纵深,从北面攻击钢铁厂,后向西南方向退出,尽管也有战果,但比起3月10日、11日两次战斗要稍逊一筹。为了准确掌握敌机入侵的航线、批架次、攻击点、攻击方式和特点,为指挥员判断情况调整部署定下决心提供可靠资料,如果在团、营战斗队形内再设几个观察组,详细观察和记录敌情,那就更好些。战斗部署的调整和变换,应以敌机攻击航线为依据,以加大火力密度为前提,以有利于歼灭敌机为目的,随敌情的变化而变换。
三、为适时调整部署,迅速做好战斗准备,必须预先勘察和构筑好多个指挥所与发射阵地。城市里人口稠密、建筑物多、道路纵横,阵地选择难。加之高炮对城市重要目标掩护的时间较长,为了有效歼灭敌机,在固守中适时机动,应预先构筑好多套阵地。我部在太原防区内,利用市区有限的空旷场地,凡能设置指挥所、炮阵地的地方,都挖掘了各种掩体。每团、营构筑了2至3个指挥所,每连构筑了3套以上炮阵地。全部队构筑了十多个指挥所、近百个中、小高炮和高机阵地,并统一编号,绘制成图下发各部队。连以上指挥员对本防区内阵地编号、具体位置和通往阵地的道路都比较熟悉。调整部署时,用电话下达简要命令,部队即可迅速顺利地进入阵地,做好再战准备。一些暂时空闲的阵地,构筑后因风吹雨淋,胸墙积土常有坍塌现象。为此,各部队都备有圆木、板材及草袋麻袋等物。每当进入这些阵地后可及时修复加固,这比临时选择和构筑阵地要省时省力。六二O团在3月10日战斗后,还利用这些空闲阵地设置假阵地,在3月11日战斗中也起到了一些迷惑敌人的作用。在防区外围敌机可能入侵的航线下,预先构筑一些阵地,对开展游动作战、隐蔽迅速突然地歼灭敌机是极其重要的。六O二团100高炮连,6月13日进入了太原市西北方向5公里处预设阵地,下午16时34分,当敌机在该地区上空编队进入防区前,隐蔽突然地对敌机射击,取得了击落、击伤各1架的战果。
四、选择射击目标应”舍近求远”,切忌”架架点名”。我部在太原市所掩护的目标,除陈国平桥、架北桥、同登车站外,其他目标小则数百平方米、大则十多平方公里,敌机对这些面状目标进袭时,多采用多批多架多方向一次性攻击,攻击后即退出,不恋战。除侦察和夜间袭击外,昼间每次出动一般都在16架次以上,最多时达12批、58架,从首批首架攻击到全部退出短则一二分钟,长则不足50分钟。在这短时间内,每个战斗连队能射击的目标都是极其有限的。以3月10日战斗为例,敌机临空9批52架,我炮连从开始射击到全部结束战斗,用了43分钟。平均中炮连射击8架次,小炮连射击10架次。战斗中,指战员由于受视界、视力的限制和怕贻误战机、遭受攻击等心理状态的影响,往往在对首次进袭的敌机射击后,把注意力只放在眼前的、近距离的、清晰可辨以及对己威胁大的目标上,去搜捕和瞄准射击。因射击的直接准备时间过短,不得不在目标过捷径或离远的航线上开火射击,仓促的一个点射,又调转炮口以同样的心情和方式去对付后续目标,形成“架架点名”,结果很难奏效。因此,我们特别强调要按照“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的原则,对后续目标射击要有舍有取,敢于放过眼前便于发现和捕捉的目标,选择有足够的直接准备时间的远距离目标去射击。特别是用炮瞄、指挥仪诸元射击时,必须严格遵循这一规定。各连队组织了两套观察与指挥班子,正指挥员负责对首次目标射击,与此同时副指挥员组织一部分观察人员去搜索捕捉后续待射击的目标,等首次被射击的目标过捷径,就立即接替正指挥员指挥连队射击后续目标。这样才能稳、准、狠的歼灭敌机。为达此目的,师团营指挥所都接收远方雷达报知的情报,及时掌握空情全貌。同时,各级(包括连队)都用无线收听远、近方观察哨的敌情通报,全局在胸,心中有数,有舍有取,果敢沉着一架一架地歼灭敌机。
五、组织与健全常备不懈的战勤保障。我部掩护太原钢铁厂、发电厂时,7月,据了解敌对太原地区的空袭前前后后有一年多的时间,这与其他地区担任掩护要点目标的部队相比,作战时间长,而且战斗频繁。因此,要有长期作战思想,长期的战斗准备和长期的战勤保障。在这些方面我部作战总结和几个主要战例都有较详细的论述,个人只做几点小的补充。
我部通常提前半天即可得到上级关于敌机入侵太原的预报信号,可靠性很高,部队依此做好战斗动员和准备。远方雷达能不间断报知敌情,师团营指挥所就是根据远方情报图板上的情况及时组织部队进入战斗准备,分析研究敌情,定下初步作战决心的。而近方目标指示雷达由于装备技术和常遭敌机干扰等情况,在入越参战一段时间内,多数情况下不能提供准确情报,特别是敌机多批多架多方向进袭时,在近方图板上很难标示出具体准确的航线。指挥员、参谋人员如果目视近方图板就很难实施正确的指挥。事实上战斗的具体指挥,全靠临空观察。因此,远、近方观察哨和阵地观察哨的作用,任何时候都是不能低估的。以我之见,平时加强观察人员识别发现敌机以及与指挥员、指挥分队雷达指挥仪协同训练,是高炮部队极为重要的训练对象和训练内容。
太原地方政府在战时也有一套人民防空系统。遇空袭及时发出“空袭预报”、“紧急警报”、“解除警报”的警报信号,并通过有线广播向全市人民报告敌情,提出防空隐蔽的具体要求。战斗中,常有民兵和群众上高炮阵地擦拭和运送弹药。在居民院落和道路两旁均构有防空掩体,遇空袭就近进入掩体防空。同样,我们也要求部队在驻地、阵地附近构筑一些单人掩体,并严格要求非战斗人员在战斗中要进入掩体,禁止观战。这方面的教训是不少的。一位参谋下连统计实力,临战时身子进了掩体,脑袋伸在外边看热闹,一颗钢珠弹正好打在他的脖子上,牺牲了。有一个连队战士演唱组,敌机临空时跑到阵地附近楼房里隐蔽,结果楼房挨炸,全部牺牲。
太原市内有条求江,两岸来往有桥有渡口,战斗部队多集中在南岸,机关和野战医院在北岸。平时来往还算方便,战斗时,特别是有的连队遭受攻击后,运送伤员过渡口则成了问题。在这些要道口,应设有调整哨专事战时交通管理十分必要。4月8日战斗中,好几个连队遭攻击,各连队用本连的运输车或牵引车送伤员,过渡口时幸好遇上机关干部过此,临时在渡口承担调度,才免遭阻塞。高炮作战,人员火炮器材基本上全部暴露在外,遇敌袭击,伤亡是难免的,有时数量不小。因此,战场上抢救、自救互救是极为重要的。在防区附近,应设有较完善的抢救和包扎医疗组织,并由精干医护人员担任之。对一些重危伤员不要忙着后送,应就地做紧急处置。当然后方医院离防区近点就更好了。
(1990年8月)
作者简介:江苏南京人,1933年3月生,1950年12月参军,曾任学员、参谋、科长、师副参谋长、教导大队副大队长等职,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和援越抗美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