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历程 |
发布日期:2009/12/28 12:53:39 浏览人数:7518 |
版权归本网与作者共有,如有转载请标明出处。高炮六十二师战友网 www.62gps.com |
徐焕章
在朝鲜战地收听新闻编印小报 曹福全摄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射炮第一团团报《钢铁》,1948年9月创刊于长春市西北郊小北道村。1951年1月高一团改编为炮兵第六十一师,《钢铁》作为师报刊行至当年冬,遵照总政关于师以下单位不再办报的指示而停刊。在此期间,由张振富、张助民、蒋晨、王庆成、吴松波、李英杰、傅明友、刘泽堂等同志同我编写、刻印《钢铁》三百多期。连同它的前身——《嵩山》和《战斗专刊》、画刊,则不下四百多期。在那艰苦的战斗岁月里,它们成为全团、全师同志喜闻乐见的战斗号角和精神食粮。这四百多期装订成厚厚的几大册,一直保留在师宣传科里,没有归档。1956年总政来人为即将开馆的军事博物馆征集展品,连同张振富同志从延安带来用当时包装糕点的红绿色纸印刷的《马恩通讯选》一并献出。现在我不便大费周折去借阅那么熟悉的《钢铁》,只能凭记忆概略写出它的历程,数字和日期可能不准确,但人和事都是真实的。 《钢铁》的前身——《嵩山》,1948年初创刊于牡丹江市郊谢家沟。《嵩山》源于高一团当时的代号“嵩山部”。《嵩山》是油印每期八开一版,由宣传干事张助民、蒋晨同志编稿,股长张振富同志审稿,李太浩同志刻版,至改版为《钢铁》,共出十多期。这里附带说说可能已经是鲜为人知的李太浩同志:朝鲜族,后调参谋处作缮写员,再后参加朝鲜人民军。他很热爱刻版工作,一天,他来到我们住的民房里,全神贯注地看我刻板。此情此景,令我至今难忘。 1948年夏,一营到长春外围执行阻击敌机空运、切断敌军物资补给的任务。宣传队长王庆成同志带领宣传员杜惟勤、李英杰、周怀玉、黄宝德、芦存五位同志随一营到前线。由王庆成、杜惟勤二同志在营部编印《嵩山》的《战斗专刊》,其余四同志分别到各连做宣传鼓动工作,并为《战斗专刊》写稿、组稿。7月下旬,我也到一营营部,帮助杜惟勤同志编稿、刻版。《战斗专刊》也是每期八开一版,在庆成同志主持下办得活跃红火。各连还有英杰等四同志组织的通讯网,稿源非常充足。庆成同志素来刻苦能干,几乎天天下连了解情况,督促、收集稿件,还常常亲自动笔写稿,回到营部又动手印报。有时还要外出买纸,几副担子一肩挑。我们远离城镇,买纸谈何容易。幸好驻地靠近长春大房身机场,敌空军仓皇撤离时遗弃物资甚多,包括办公用纸,被附近农民拾取,那里离敌我前沿更近,空中时有敌机盘旋,四处时有枪声、炮声。庆成同志毫无所惧,常去那里买纸。《战斗专刊》刊期无定,每一两天一期,至9月一营结束战斗任务,共出40多期。 1948年7月,我团编为东北人民野战军序列中的高射炮第一团,全团来到长春外围。团决定《嵩山》改版为《钢铁》。“钢铁”之意取自《八路军军歌》首句:“铁流两万五千里,只向着一个坚定的方向”,并蕴含高一团是人民解放军第一支高射炮兵。这都是振富同志的巧妙构思。报头“钢铁”二字毛笔行书为政治处主任李仁鑫同志的手笔,继续由助民、蒋晨二同志编稿,由我刻版。我们这些人开始组成了没有建制、但一直被人这样称呼的“钢铁报社”。蒋晨同志只参加了少数几期,调参谋处工作,以后便由助民同志一人编稿了。助民同志能力强,工作踏实认真。那时部队由郑家屯南下锦州前线,锦州战后又转向北上,紧随辽西会战的战况,部队忽东忽西。记得一度进入蒙古族聚居区,我眼见耳闻蒙古族同胞谈论革命形势,我何尝懂蒙古语,可是清清楚楚听见他们说了“革命成功”一词,猜想是锦州大捷使他们大为振奋,看到了全国解放的光明前景。部队接着东进沈阳,一个多月一直在紧张频繁地行军、作战。处此势态,可想而知,有多少人能为《钢铁》写稿呢?而助民同志善于排除困难,多方组织稿件,保证《钢铁》依然常同广大指战员见面。 1948年末,团宣传队解散,吴松波同志调任《钢铁》编辑,李英杰同志也调来同我一起刻版、印报。此后部队除随东北野战军百万雄师入关、参加平津战役、南下武汉几大行动外,先后执行京津和武汉防空任务。敌机不常来骚扰,部队作战较少,团机关更为安定平稳,为《钢铁》的业务建设提供了方便条件。振富同志非常重视和关心《钢铁》,常用列宁的名言“党报是党的宣传者和组织者”教导我们办好《钢铁》,努力在形式和内容上双管齐下,尽大力气,充分发挥对部队的宣传教育作用、动员组织作用和文化辅导作用,吸引广大读者热爱它、关心它、支持它,帮助它不断改进和完善。他总是那么认真细致地审查稿件和刚刚印出的报纸,有时还亲自校对刻出的原版,随时给予指导。在振富同志的直接指导下,松波同志主持了《钢铁》的多项建设和改进。为便于印刷、印字清晰,《钢铁》版面由每期八开一版改为十六开两版。由原用油印油墨改用石印油墨。石印油墨印字清楚,颜色种类多,并且可以自行调配更多种颜色,可以经常换用各种颜色印报,版面总给人以清新之感。每逢团的重大活动和节日,印制彩色套版,红绿蓝橙等多种颜色交辉纸上,增添不少祥和喜庆和生动活泼的气氛。英杰同志常为报上的文章配画。在京津战役前后还出了几期民运工作画刊,由庆成同志编稿,英杰同志作画。以上是《钢铁》形式上的改进,同时松波同志也不放松内容上的改革。他文风严谨,编稿认真,总给文章选用生动引人的标题,常常根据来稿原意全盘改写。记得他改写的一篇记述某连战士关心、照顾房东老大娘,使之甚为感激的短文,亲切动人,博得振富同志欣赏和称赞。松波同志的文章配上英杰同志的画,称得上文图并茂。为了提高稿件质量,松波同志主持召开了几次通讯员会议,常给通讯员写信联系,具体指点如何改正稿子中的缺点,鼓励他们写出好稿子。松波同志的努力为报社工作奠定了好基础,开创了新局面,也使我受益匪浅。松波同志在生活上也很关心我。那时我还是战士级别,不发蚊帐,而武汉夏季天热蚊多,扰人入睡。松波同志亲手一针一线地把自己的蚊帐改造成大帐,供我们两人用,使我至今难忘。 1949年8月,傅明友同志调来同我一起刻版。明友同志原是团警通连电话员,常给《钢铁》写稿,他的字整齐秀丽,被振富同志看中,调来报社。当年十月我接任编辑工作。直到1951年冬《钢铁》停刊,我和明友同志是共同办报时间最长的战友。大约有三分之二以上,也就是二百多期至三百来期的《钢铁》是明友同志伏在蜡纸和钢版上用铁笔一笔一划刻出来的。刻版不同于一般写字,不用力,字就印不真,时间长了拇、食、中三指都会磨出厚茧。在战争年代艰苦简陋的条件下,在南方的酷暑中,更会多苦上几分。明友同志的功绩会同《钢铁》永存的。 1951年春至年底还有刘泽堂和李明同志在报社工作。泽堂同志能书善画。《钢铁》的版面又可以插图配画,并可适时出画刊。泽堂同志笔下具有国画风格的战士形象英勇矫健、栩栩如生,为《钢铁》增彩不少。 这里还应提及一位,虽然不属于我们报社建制,但是曾经热心关怀、支持、帮助《钢铁》的同志——芦存。芦存同志原是团宣传队员,1948年底宣传队解散时调任三连文化教员,1949年夏调任团宣传股干事。他在连队,是《钢铁》的通讯员、组稿者,三连的来稿从来居多;他到股里,随着经常下连更是不断为《钢铁》撰稿,并常常传递广大指战员对于《钢铁》的希望、意见和建议,对《钢铁》的改进、成长有着重大贡献。他写了两篇,对于我们高一团——可以说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报道。一篇是一营参加和平解放北平、受到北平人民热烈欢迎的报道;一篇是三连渡海、进驻海口执行防空任务的报道。大家都会记得高一团参加了解放海南岛的战役,但是谁还记得当时渡过琼州海峡的只有三连?芦存同志随三连没有拖炮过海,到海口要塞,准备使用敌人装备的可以平射、高射两用的120毫米口径战列炮射击来扰敌机。敌人丧胆,不敢来犯,三连一炮未发,就在5月初随全团回广州了。 上面以时间为序,以人事更替为纲,概述了《钢铁》历程。我以深深的眷恋之情回忆这些同我并肩工作的战友。他们的面孔在我脑里依然是那么熟悉、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总的说来,《钢铁》在它刊行的3年多时间里,及时地报导了部队的历次战斗、行军和其他重大行动,广泛地报导了广大指战员的真谛、练兵和学习生活,密切配合部队的政治工作,以群众熟悉的真人真事,宣传鼓动群众,动员组织群众,为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每项任务而英勇战斗、艰苦工作。 报纸总的效能是报导。报导的时间性较强,及时地报导会使它的效能倍增。为充分发挥《钢铁》的时效性,我们不拘泥于每三天一期,经常是两天一期,甚而以每期十六开一版的快报形式一天一期。即使在连续行军也是如此。在我军没有掌握制空权的年代里,部队总是夜间行军,白天休息。我们从来不顾疲劳,早饭过后,或是把纸摊在膝上编稿,或是伏在老乡的吃饭桌上刻版,或是在老乡的土炕上打开油印机印报。1950年初,部队从广州出发,在千里挺进雷州半岛的白日行军路上,我们抓紧途中休息和开饭前后时间,在汽车上刻印报纸,几乎每天一期。战时敌机来袭是常事,在敌机扫射炸弹爆炸声中,我们照常坚持手中的工作。记忆犹新的有三次:一次是行军至湛江的第二天,一家敌机凌空盘旋几周后投弹数枚,一枚在我们门前爆炸,团直属队有两名同志身中弹片,不幸牺牲。还有警通连电话班长周同志手中弹片,感染破伤风,不久牺牲。敌机投下的是日本迫击炮弹,可恨这枚小小的东西竟然夺去了我们三位同志。再一次是我们住在徐闻镇边一座关帝庙内,一天突来一架敌机,几乎贴着房顶呼啸而过,狼嚎般的轰叫十分刺耳。还有一次是在朝鲜一个小矿区大洞,靠近志愿军司令部驻地大榆洞。敌机终日飞临这一带上空,不时在这里那里投弹扫射。一天午后突然在我们上空俯冲下来扫射一气,组织股李俊同志的行李被打穿几个洞。在这三次惊而无险中,明友同志和我镇静地一人手握油滚一人翻纸,沉着印报。 《钢铁》报导了部队大量的好人好事。广大指战员的先进事迹是教育部队、鼓舞士气、亲切感人、卓有成效的活教材。有两则报导至今还深深烙印在脑里。一则是锦州战役中张佩政委带头涉徙大凌河的事迹。那时每逢部队重大行动,团领导躬自履行解放军官兵一致的优良传统,分别下连,同战士同吃同住同行军同战斗。那天夜里团政委张佩同志随九连行军到大凌河边。大凌河河宽水急,大桥被敌军炸断,全连怎样过河,一时难住了连长。张佩同志当即脱下鞋子,挽起裤脚,下到河里摸索前进。首长以身示范,全连同志紧紧跟上,趟过了没腰深的河水。有张佩同志探测的路线,我们后续部队都是乘车涉过大凌河。后来南下武汉途中,又一次遇到了波浪汹涌的一道河,挡住部队不能过。张政委传诵全团的典范事例鼓舞部队,两个连的战士手牵手在河中排成长列,百多人的强劲力量凝聚在两条绳上,把多台汽车多门大炮拖过大河,还把我们接续来到的团直属队连人带车一起拖过河去。又一则是团政处副主任戴英文同志采写的报导:《刘庆荣改造弹药班》。刘庆荣同志是六连弹药班长,天津解放后,班里除了正副班长都是从国民党部队解放过来的——那时称为“解放战士”。这些人染上了旧军队的一些坏习气,过不惯解放军的部队生活,更不想做合格的解放军战士,差一些的调皮捣蛋,好一些的偷懒装呆。刘庆荣同志从生活上入手,从给他们倒洗脚水开始,处处关心照顾他们;从思想上下功夫,从聊家常开始,逐人多次地同他们谈心,进行细致的说服教育。这些同志都是劳动人民出身,受过地主豪绅的压迫剥削,为生活所迫或被抓丁当了国民党兵,常受官长的打骂虐待。刘庆荣同志因势利导,向他们讲述解放区人民的幸福生活,解放军官兵一致的事例,进行了生动有力的新旧社会和新旧军队的对比教育。经过反复不懈的努力,终于使这些同志积极起来,弹药班改变了面貌。《钢铁》分几期连续刊登了这篇报道。后由团宣传队改编成歌剧,在全团巡回演出,使部队官兵接连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钢铁》报导了部队的历次战斗,比较详细地报道了激烈惊险的硬仗,颂扬了硬骨头精神。当时部队装备的是日式7.5厘米中型高炮,炮身笨重,操作人员多,一门炮有12名炮手。炮弹重,单发发射。即使这样也打得敌机闻声生畏,不敢接近我炮射程半径。1950年春我团在雷州半岛南端沿海,开始执行阻击敌机、掩护四十军和四十三军海上练兵备战,迎接解放海南岛的任务。不上几天就打得敌机不再敢低空盘旋扫射、投弹,危害我军在近海行船演练,亲身受益的步兵同志见到我们的战士竖起大拇指频频称赞。一天,一群敌机疯狂地突袭布防在海安附近的三营阵地,各连指战员英勇应战,打出了“短兵相接”的地空对战。我们的高射炮有很多局限,对付那些向阵地直冲而来、行动比较灵活快速的敌战斗机,难免不能得心应手。勇敢无畏的战士顽强地坚持战斗,几名战友相继牺牲在炮位上。近处不得手,各连连长灵活地改变战术,下令各炮当敌机盘旋离开至掉转机身尚未向阵地冲来这段时机猛猛狠打。发挥我炮可以远程射击的长处,而在远处敌机对我阵地却无能为力。凭着指挥员的英勇机智和战斗员的殊死拼搏,扬长避短,终于重创敌机一架,滑翔到海上坠落。其余敌机见势不妙仓皇逃窜。当年冬天在朝鲜云山战场三营又同美空军F-84喷气式战斗机打了一场这样的硬仗,战斗更为激烈。在这两次硬仗中都以八连打得最为勇猛壮烈。在我们宣传股内一时称八连为钢八连。敌机奈何不了我神勇的高射炮兵,妄想以地面炮击进行报复。1948年一营在长春外围转战数月,巧妙地避开了敌炮袭击,而当阻敌空运的任务即将结束之际,一连遭遇了这样一场硬仗。我之所以把此种形式也称为硬仗,是因为人民高射炮兵的硬骨头精神,既表现于前种形式中的打得硬,也表现于后种形式的抗得硬。后来在朝鲜战场上后种形式屡见不鲜,说明这是人民高射炮兵打硬仗的两种主要形式。这是我团牺牲较多的三次。一连抗击战,我还记得,牺牲五位同志;三营海安和云山对空战牺牲的同志更多,只记得云山牺牲的同志超过我团转战南北近万里牺牲同志的总和。《钢铁》报导了这些烈士的英勇事迹,可惜我已经忘却绝大部分,只记得三位。一位是一连观测通讯排长毕建章同志,原是苏北新四军战士,为支援东北解放战争渡海北上,先在步兵部队,后为支援高射炮兵建设调来我团前身高射炮大队教导队,结业后分配到一连。一位是一连观测班王班长。这二位同志平时爱护关心战士,处处带头以身作则,深受战士爱戴。《战斗专刊》登过几篇他们的事迹。在那次抗击战中,他们沉着地指挥战士安全隐蔽,为保护观测器材不幸负伤牺牲。另一位是八连文书庞维江同志,他是《钢铁》通讯员,常常写稿,在云山对空战斗中,他到炮班帮助传递炮弹,不幸中弹,倒在了阵地上。《钢铁》先后报导了两个营为缅怀烈士举行的追悼会。一营追悼会上的悼词是张振富同志起草的一首长诗。诗中洋溢着沉痛的悼念之情,慷慨激昂,催人泪下,为战友复仇之壮志油然而生。三营的追悼会采用了一些传统形式,为每位烈士设置了灵牌、焚香、供品。一一八师派来了军乐队参加。在悲壮的哀乐声中,香烟在一列灵牌上缭绕,更引发和加深了战友对烈士的哀思。激烈的战况,壮烈的英雄事迹,激发复仇斗志的追悼会——《钢铁》的这一系列报导,向全团传扬了不仅是烈士的,也是参战各连的硬骨头精神。 党报是政治工作的有力工具。为了多方面地发挥这一效能,《钢铁》介绍了一些政治工作经验、政治教育参考材料,辅助连队政治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张振富同志针对高射炮兵执行任务的特点,提出了“一切工作在阵地”的政治工作思想,为连队政治工作开辟了新途径。高射炮兵担负的主要战斗任务是要地防空。阵地构筑在掩护目标附近,指战员守候在阵地上,以便发现敌机立即开炮,不误战机。而敌机来去无常,指战员必须时刻坚守阵地。通俗地称之为“蹲阵地”。这是高射炮兵不同于其他兵种独具的特点。为探索适应这一特点的政治工作,建团之初,张振富同志奔波千里,从牡丹江谢家沟到哈尔滨三十六棚,又到吉林小丰满,深入各连,同营连政治工作干部反复讨论总结,整理出“一切工作在阵地”的系列政治工作经验。这套经验分几次在《钢铁》登出。1949年夏总政指示在连队建立士兵的群众组织——军人会。张振富同志又深入连队,同干部战士共同讨论,总结试行的经验,写出《连队军人会的工作》,在《钢铁》发表。除介绍政治工作经验外,《钢铁》还根据不同时期形势和部队任务,选登一些政治教育参考材料。在朝鲜五次战役后,师部和团距离都在百里以上,《钢铁》的来稿多多滞后,可选性差。《钢铁》以较多版面,以社论、专题介绍、讲好师编政治课教材的建议、小资料等形式,向连队提供政治教育辅助和参考材料。 密切配合部队政治工作是党报的重要效能。前已穿插地写了一些,下面再补充三大项。 一、配合立功运动。1948年开始根据东北人民解放军政治部颁布的立功条例,部队在每次重大行动后都开展评选功臣活动。“决心争取当功臣,势为人民立大功”成为广大指战员的响亮口号。《钢铁》及时进行了有关报导:各营的庆功会、历次的功臣榜、突出的功臣事迹,1950年在广州举行全团庆功大会。《钢铁》出了每天一期的专刊和多版的画刊,以长诗叙述了从广州出发千里长驱雷州半岛、对空作战四个月、胜利凯旋的光荣历程,诗中穿插了主要功臣的事迹。由泽堂同志作画,彩色套版印出,灿烂夺目,光耀动人。这次大会是参加解放海南岛战役的总结大会,也是执行广州防空任务的动员大会,对部队起到了显著的多方面的教育作用。 二、为全团武汉军代会和广州党代会编发专刊,跟踪报道了全团的贯彻情况,有效地配合了部队政治工作,动员组织广大指战员踏踏实实地“蹲阵地”,愉愉快快地执行要地防空任务,客观地印证了“一切工作在阵地”这一政治工作思想。1949年夏全团进驻武汉,执行“蹲阵地”似的防空任务,部队东北籍的战士居多,不习惯武汉夏季的酷热天气,加之“蹲阵地”又是单调枯燥,部队思想发生一些波动。针对这样的形势和任务,团党委决定召开全团军人代表大会。领导深刻细致的动员,分组反复深入的讨论,有效地启发提高了带代表的思想认识。这无异于成效卓著的训练班。会后代表回归各连,辅助领导宣传贯彻大会精神。这种“一竿子插到底”的大规模、群众性的宣传教育立竿见影,平息了部队的思想波动,提高了斗志,阵地上充满了热火朝天的高昂情绪。 1950年夏部队回师广州,再次执行“蹲阵地”式的防空任务。广州比之武汉更为潮湿闷热,加之大陆已经全部解放,广大战士大大松了一口气,部分战士滋生“解甲还乡”之情。就此形势,我们在宣传股内议论起武汉军代会的情况和经验,张振富同志向团党委建议,接受这一经验,召开全团党员代表大会,团党委随即采纳。当时已开过全团庆功大会,代表中多属功臣,他们连续接受两次大会的深刻教育,又加他们觉悟程度高,活动能力强,所以,大会的贯彻效果更佳。广大指战员表达了共同的决心,踏踏实实“蹲阵地”,保卫祖国南大门。
三、中心明确,重点突出,连续有序地报导了部队两次入朝前的大动员。1950年7月部队北上,重返东北,进驻边防重镇安东。9月开始保家卫国抗美援朝大动员。部队的动员工作中心明确,从忆阶级苦开始,联系美将勾结、迫害劳苦大众,进而揭发了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种种罪恶史实。各连普遍召开控诉美帝侵华罪行大会。报社编印了美帝侵华史画刊。在泽堂同志的画笔下,把从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的望厦条约到第七舰队强行进入台湾海峡,妄图阻挡我军解放台湾,同时发动侵朝战争,并轰炸我边境桥梁、村镇,累累罪行显现纸上。上述揭发和控诉都落到一点上,美帝国主义不仅妄想侵占朝鲜,并阴谋以朝鲜为跳板入侵我国,把保家卫国和抗美援朝紧紧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点燃了广大指战员请战求战的烈火。迄至10月全团进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三营首战云山,用笨重的日式炮与F-84喷气式美机激战数小时,以威猛壮烈的实战,履行了战前“旧恨新仇激斗志,严惩美帝誓援朝”的豪言壮语。 1950年末,部队回国,在锦州北大营炮兵训练基地改装苏式3.7厘米高射机关炮和8.5厘米由指挥仪联动的中型高射炮,改编为炮兵六十一师,开始了掌握新装备的大练兵。部队政治工作以保证练兵与再次入朝战前动员紧密结合,双管齐下,相辅相成,效果卓著。《钢铁》予以紧密配合。首先以在朝鲜牺牲烈士的英勇事迹、战友的纪念文章、以及在朝亲眼目睹美李军的残暴罪行,激发广大指战员为复仇而苦学苦练的练兵热潮。继续以练兵中涌现的好人好事和突出成绩,鼓舞强化广大指战员的练兵热情。部队以高昂的士气,刻苦的行动,在短短的两个来月掌握了新装备,随后纷纷请战,下决心,提保证,重振雄风,再度东征。《钢铁》及时向部队交流了群情奋发的盛况,互相鼓舞、推动,一浪猛过一浪,把战前动员推向高潮。1951年3月部队再次入朝。勇猛顽强的人民战士掌握了新武器,如虎添翼,不久就从铁原和新溪前线频传捷报。六O二团和六O三团先后打了漂亮仗,各在一次战斗中击落敌机5架,志愿军司令部随即发报嘉奖。《钢铁》及时向全师通报了这两大喜讯。紧接报道了全师为此欢欣鼓舞热烈祝贺、两团同志争表决心再接再厉再建新功、火热之情洋溢全师的盛况。 可以说,《钢铁》历程是人民军队第一支高射炮部队百炼成钢的一卷剪影。 (2005年10月21日夜11时于北京)
作者简介:黑龙江宁安人,1929年10月生,1948年7月参军,曾任宣传员、宣传干事、股长等职。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1961年转业,任县人委秘书、牡丹江师范学院数学系主任、副教授等职至离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