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论坛博客 | 通讯录
网站首页
组织沿革
光辉历史 续谱新篇 主要荣誉 名人传记
创业精英
老兵回首 战友情深
养生保健
新闻动态
通讯录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重要活动 >> 正文
谨以两篇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文章献给我的老部队
发布日期:2015/7/31 10:06:42    浏览人数:3244
版权归本网与作者共有,如有转载请标明出处。高炮六十二师战友网 www.62gps.com

谨以此两篇文章献给我的老部队——八路军冀热辽军区十六分区为抗日战争、民族解放事业而奋斗的老前辈们!
      今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是个非常值得庆贺的日子,我虽然没有参加过这场战争,没有资格去写什么纪念文章,但考虑到参加过这场战争的老前辈们很多人又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献出了生命,就是幸存下来的人,从自然规律来说,多数人现在已不在世了,极少数在世的老前辈由于年事已高,已没有能力和精力宣传这些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了。由于过去宣传的不够,以致我们在这个部队服过役的干部、战士,很多人不知道我们部队的前身是冀热辽军区十六分区的一部分,以及这个部队在抗战胜利后首先攻占山海关和最先进入东北所起的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也没有把我们老部队前身在这一关键历史时期那些英勇斗争的动人事迹一代一代地往下传颂,我们不应该也不能忘记历史,不了解本部队的历史,就如同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一样。所以我觉得我做为后来人,晚辈,有责任站出来宣传我们部队前身冀热辽军区十六分区在抗战胜利时所起的重要历史作用,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弘扬和传承老部队老前辈的斗争精神,鼓舞斗志,激励后人学习传承这种精神。
      这两篇文章我参考了很多历史、党史、军史资料,也是在四十多年前亲耳听我师政治部副主任董会仁老首长讲述的。这位老首长早已不在世了,也以这两篇文章,纪念这位可敬的老首长。
 
 
八路军冀热辽军区16分区部队攻占山海关
 
       1945年8月9日,苏联红军150万人在华西列夫元帅的率领下分三路进军我国东北,另一路20多万人进入张家口以北的察绥地区,目的是打击驻东北的70万日本关东军和察绥地区的日军。
8月10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发布命令,其中第四条是这样说的:“现在河北、热河、辽宁边境之李运昌所部,即日向辽宁、吉林进发。”当时国民党军队在东北没有一兵一卒,这个机会用千载难逢都不恰当,叫做千载一时之机才确切;冀热辽军区司令员李运昌在丰润县大王庄召开会议,抽调1.3万多名指战员和两千五百多名地方干部分三路挺进东北和热河。第16分区是山海关内离这个关最近的一个分区,要进军东北,首先要拿下山海关,山海关自古就是通往东北与华北的咽喉要道,是兵家打大战役的必争之地,其重要性、关键性没有人不知晓,这里不但是天下第一关,也是临榆县城,也叫榆关。这个城一面依着山海关古长城的城墙,其他三面也有坚固的城墙,四周还构筑了险壕和工事。这里驻扎着至少有两千多兵力的日伪军,伪军就是伪满州国的国军,并配有重武器,易守难攻。这个山海关就在16分区的眼皮底下,16分区部队所属12团、18团、7区队、和朝鲜义勇支队共4,000多人在司令员曾克林、副政委唐凯的率领下,捷足先登,从抚宁县的台头营向山海关开来。到了山海关由于觉得山海关有日伪军重兵把守,我军没有重武器,要拿下很困难,如果硬打弄不好发生纠缠会影响后续部队出关的进程,日本已经宣布投降了,驻山海关的日伪军是不会主动攻击我军的。曾、唐首长决定先绕道九门口出关,往绥中方向开进,九门口是距离山海关北面15公里的古长城的另一个重要关口,只有少量日伪军防守,较薄弱,在我军强大的攻势下,很快就被攻克了。出关后8月29日晚攻占山海关外20公里的一个叫前所的小火车站,解除了这里400多名伪军的武装。后来觉得山海关这个咽喉要道还是必须得拿下,否则会给我军后续出关的部队造成很大的障碍,就无法顺利通过这里去东北,去东北的道路不畅通就会影响大局,再困难也得想办法拿下这个极为重要的关隘,曾、唐首长决定率部杀个回马枪,还是要先攻下山海关再向东北腹地进发。这个决定得到了军区李运昌司令员的批准。
      早在8月15日,日本天皇就宣布日军投降了,但中国政府最高元首蒋介石当时就照会日方,驻华日军只能向中央军投降,只有中央军可以代表政府接受日军投降,其他部队不得接受日军的投降,同时命令日军拒绝向共产党领导的部队投降。
      国共两党谁都知道拿下山海关的重要性,拿下山海关的目的是打开去东北的通道。
8月30日,16分区的部队向驻守山海关的日军喊话:要求日军立即交出武器,向我军投降。
      苏军受当时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关公告、宣言、协议及与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有关苏军对日宣战进军中国东北的条约的限制,这些条约明确的约定:苏联军队只能进入中国的东北,以长城为界,不能进入长城以内。
      下面我不用有些资料上那些说法去写了,那些材料我觉得可能有些地方不真实,那些材料说苏军帮助我军拿下山海关是公开的,主动配合的,实际上不是这样,那些材料可能是五十年代中共与苏共最友好的时期写的,是明显带有政治倾向性恭维苏联党和军队的说法,以后一些史料又沿用了这种说法。以下是我亲耳听我们师政治部原副主任董会仁讲的,他讲的这些我觉得更真实、可信,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和背景。这个人是河北深县人,是我们部队前身的老前辈,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他是这样讲的:当我军向驻守山海关的日军喊话促其投降时,日军反问:“你们是哪部分?”
     “我们是八路军冀东部队”
     “八路军我们不投降,我们只投降中央军,等待中央军来受降。”
      不管怎样交涉,日军的回答根本就没有余地,没有可能向八路军投降,可上级的任务也没有讲价钱的余地,必须马上拿下山海关。攻城的这些部队,手中只有落后的轻武器,根本就没有炮一类的重武器,而日伪军装备精良,城池坚固,凭我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素质,要想攻破山海关几乎是没有可能的。这时得到了一个消息说:山海关与葫芦岛之间有一支苏军的炮兵部队,何不去请他们帮我们一把,首长一考虑,这倒是一个好主意,同为共产党的部队,现在又在打击共同的敌人日本法西斯,他们能不帮这个忙吗?这样就派人到苏军阵地求助,不料苏军首长的答复很坚决,也很让人失望,答复是:我们得到上级的命令很明确,苏军只帮助中国解决长城以外的日军,不能进驻长城以内,或参与长城以内与日军作战的事,说着指着军事地图说:“你们也认识地图,这个城明显是个关内的华北城市,它只有一面城墙在东北面,关内的日军我们是不能打的,否则就违反了协约。”这位长官说的一点也不错,苏军的长官就是这样的原则,这也是一种素质。经过我方去的人多方陈述理由:你们苏共不是我们中共的老大哥吗,你们不是有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吗,我们可是中共的部队,你们要知道我们拿下山海关的重要性,如果你们不帮这个忙,教条地执行上级的命令,我们拿不下山海关,等中央军一到就合法受降,那等于就是把东北交给国民党了,那将会是一种什么局面?苏军的首长终于被说通了,但是打长城以内的日军确实是违反上级命令,也要引起大的问题和严重后果,怎么办呢?最后变通了一下,先按苏军炮兵的要求把临榆城的火力点、工事等情况侦察清楚,等到夜里苏军的炮兵再向山海关靠近,到了有效射程后停下,这一切都绝不能暴露有苏军参与。天黑了再向日本守军喊话,发出最后通谍,再次促其立即向我军投降,但日军认为你们没有重武器,不能把他们怎么样,坚决不向八路军十六分区的部队投降。这时苏军真的开炮了,火力猛烈,把日军的工事和火力点都摧毁了,日军实在顶不住,投降了。8月30日晚上十六分区部队占领了山海关这个极为重要的通道,为关内我军大部队向东北开进扫除了障碍,创造了条件。苏军趁着天还没亮又撤回原来的驻地。
      这时又得到了上级的指示:要十六分区的部队尽快拿下秦皇岛。因为美国军舰几十艘,运载着国民党中央军两个军5万多人这几天要在秦皇岛登陆,目的当然是向东北进军,秦皇岛离山海关仅二、三十公里,当时也在等待中央军来受降的日军手中,我军前去接受日军的投降和山海关会是一样的结果,根本是不可能的,而我军无论从兵力上还是在装备上都不占优势,没有能力打下这个重要港口城市,阻止中央军登陆。这时再请求苏军帮助,苏军说什么也不肯帮助打了,说:帮助你们拿下山海关已经是非常勉强的事了,如果明目张胆地入关再帮助你们打秦皇岛,那绝对是不行的了。
      这时黄克诚新四军三师的先头部队一部分也从陆路到了山海关,约有一万多人,我军力量是加大了不少,但也不能去接受秦皇岛的日军投降,如果那样做问题就复杂了,不但日军不会向我军投降,如果和日军交火会造成我军巨大的伤亡,而且会给国民党即将登陆的部队找到借口,对我军发起攻击。此时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还在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内战责任的借口就会被国民党抓到了。
      两天后国民党的两个军在秦皇岛登陆了,顺利地接受了日军的投降,然后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山海关扑来,为了不给国民党消灭我军、打内战找到借口,也为了保存实力,因为当时我方力量和国民党军对比确实不占优势,我军只好采取了向山海关外撤退的办法。
      以上是董会仁老前辈当年向我讲的,但当时他毕竟不是指挥员,掌握知道的材料可能有局限性,不一定是个全面的材料,有些情节只讲了经过,但没有讲这些重大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这些事情发生的时间我是从其他一些史料上查出的,他讲的有些经过可能与正史是有一些出入的,不过董副主任讲的这些是很珍贵的。为了把这段历史说的更清楚一些,他没讲到的地方,我还要从其他材料上写的做一些必要的补充,这样就比较全面了。
      攻打山海关时18团(也就是我们部队的前身)担任主攻,以“天下第一关”为目标;12团以山海关火车站、桥梁厂为主攻目标。
      攻占山海关后,除留下少部分部队留守,两个主力团和朝鲜支队9月3日乘火车由山海关出发,9月5日开进沈阳(开进沈阳是12团的一个营和15、18分区的部队,我们部队前身18团到锦州就下车接管这个城市了,以后的事董副主任就不知道了,就不可能讲出来)。
      9月6日,李运昌率东进工作委员会及大批后续部队进驻山海关。
      从10月中旬至1946年1月上旬,美国军舰从南方运抵国民党军队3个军6个师7万人(这与董副主任说的是一回事,但人数上有一些出入),从秦皇岛登陆,开始进攻山海关,驻守在这里的十六分区留下的少量部队和新来的17分区部队,可能还有董副主任讲的黄克诚准备出关的先头部队的人,总计一万人,奋勇抵抗来进攻的国军,一万对七万,兵力悬殊,兵力不足,武器装备和训练素质就更不能与这些美械装备的国军嫡系精锐部队相比了。
      11月16日,鉴于预定的掩护大部队出关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在敌众我寡,难于扭转危局的形势下,为保存实力,我军主动撤离山海关,部队转移到东北其他地方去了。
      十六分区从日军手中攻占山海关,后与十七分区和关内开来的部队共同和国民党军队争夺保卫山海关,成功地阻挡了国民党军队向东北进犯的攻势,迟滞了国民党主力部队进入东北的时间,保证我军11万军队和2万地方干部通过山海关及周边长城其他关口达到东北全境(只有少量部队是通过海路到达东北的,下一篇文章《出关第一军》里还会说此事),使我党我军在东北站稳了脚跟,建立和稳固了根据地,为以后的辽沈战役,解放全东北,奠定了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的基础,十六分区所起的作用是关键性的,决定性的。
      这时苏军还驻扎在东北,他们受与国民政府签定的《中苏友好条约》的限制,国民党是正统的政府,苏军实际上是向着我军的,但不能明着帮助我军,山海关外的东北地区,日军已经向苏军缴械投降了,这些和苏军的装备比较起来相对落后的日式武器,苏军不要,对于我军来说可真是好东西。一路上我军把这些武器全都换了装,还把一些轻武器运走藏了起来,从山海关到沈阳的一路上,苏军还打开了日本人的军火库,让我军尽管拿取。(据曾克林后来的回忆录写到,这些武器足可以装备30万人的部队。)难怪四野的装备这么精良,令别的部队羡慕,这也是以后其他解放区的部队说四野在东北捡了很多“洋落”说法的由来,这与上面说的苏军对我军出关部队的态度有直接的关系。也有的材料说,这些武器只运走了一部分,由于蒋介石得知了这一情况,气得暴跳如雷,向苏联政府提出了严正抗议,因为国民党与苏联政府定的《中苏友好条约》中明确规定苏联不得以任何形式支持中国共产党。所以苏联政府在接到抗议后停止了向出关的这些共产党军队提供武器。咱们六十二师特务连一个北京籍战友的父亲,是黄克诚新四军三师当年从苏北开往东北部队的人,当时是营、连级干部,据他说:没去东北时听说,去东北什么也不用带,空手去就行,那里日军留下的好武器多得很,到那想拿什么武器就有什么武器,可到了东北一看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什么武器都没有。这个说法倒是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以上的那些说法:先期出关的那些共产党的部队,在苏军的允许下拿走了很多武器,但国民党政府照会苏联政府后,苏军停止共产党的部队再拿武器,所以后出关到东北的部队什么也拿不到了,苏军把剩余的那些武器交给国民党出关的军队了。
      但陈诚写的《抗战胜利我们一无所得》那篇文章明确记载:苏军从缴获日军的战利品中交给出关的共军光步枪就有七十万支,还有各种机枪、火炮、炮弹、子弹、汽车、装甲车、骡马、粮食及各种军用物资数量非常大,写的很具体。因为我找不到原文了,不能乱写,但当时看了非常惊人,那些武器足可以装备一百万人的部队,不知陈诚写的这些是否属实,还是有意夸大了,但不管怎么说,我军出关部队从苏军手中接收了一些武器应该是事实。得到了这些武器装备和军用物资,对我军在东北的发展壮大起了很大作用。
陈诚写的被东北的共产党军队拿去的武器和军用物资的数量,倒是与中共、苏共在六十年代公开分裂后,苏共披露的当年明里和暗中把从日军缴获的战利品中的武器、军用物资,转交给中共在东北部队的数量基本一致。
      日本关东军战败后,被苏军缴去的武器装备有多少,日军肯定有数,苏军交给中国的国共两军的武器各有多少,他们不一定很清楚,但共产党、国民党的军队各接收了多少,双方应该心里都有数,因为这是政治斗争,只是不好说实话罢了。
      陈诚的那篇文章还说:苏军进入我国东北后,一些共产党的军队就跟随这些苏军部队进入并占领了这些城市。
      当然,以后由于国民党对苏联政府的抗议,苏军又把进入这些城市的共产党军队轰了出去,或是我军为了顾全大局,主动撤出了这些城市,苏军又把这些城市交给了国民党政府的接收机构。
      当我们部队的前身16分区部队前进到锦州时,12团和朝鲜义勇支队乘火车继续沿北宁铁路向沈阳开进。18团留在这里成立了锦州卫戍区,负责我军其他部队进出山海关的交通和联络工作。当中央军压过来,18团撤出锦州时,锦州飞机场有日军留下的200多架飞机,这些战利品我军没有办法弄走或把它转移了,没有能驾驶飞机的人,但这些东西又不能在我军撤离后留给中央军,就把这200多架飞机连同机场其他附属设施炸的炸,烧的烧,全都毁掉了,这些也是董副主任向我讲的。现在想起来,这有多可惜呀,这些飞机要是有办法保留下来就好了,可以装备四个飞行团,可惜我军当时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呀。    
      黄克诚的部队虽然数量不小,其他各路共产党的部队也陆续开到东北了,但无论从数量上、装备上、训练素质上都无法与国民党这些精锐部队正面抗衡,只能暂时避其锐气,采取向东北腹地撤退的办法。直到彭真为书记的中共东北局到东北开展工作,在中共东北局的领导下,由林彪统一指挥我军进入东北的各路人马,才逐步打开了局面,扭转了局势。
      在谈到抗日战争这段重要历史时,董会仁副主任还说:“说国民党不抗日,这不公平,不对,正面战场的那些大仗都是国民党军队打的,虽然大部分战役都失败了,打不过日本,但不是没打呀,打那些大规模的战役还得是国民党军队,共产党才有多一点人呀(指兵力)?”
 
    
                                                                    原高炮六十二师教导队 李藏善
                                                                          2015年建军节前夕于北京和平里家中
 
 
出 关 第 一 军
 
      八路军冀热辽军区16分区部队打下山海关后,下一步的任务是占领辽西走廊的咽喉锦州和东北最大的城市沈阳。中国人民受日本军队烧、杀、抢三光政策的暴虐,已整整8年了,东北地区的同胞更是悲惨,还脱离了中国,变成了“满州国”的国民,实际上是不折不扣的亡国奴当了14年,这时不共戴天的仇敌日本军国终于投降了,人们又重见了天日,哪个不盼着中国人自己的军队出现在眼前哪,可能那些惨死在日军暴行下的冤魂们也在九泉之下情不自禁地背颂着陆放翁的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呢。山海关也攻破了,日军已宣布投降了,中国军队还没有在东北最大的城市沈阳露面呢,军队进驻可是政权改变最重要的象征啊。中央军已经在秦皇岛登陆了,他们的机动性可比我们八路军快多了,他们以正统自居,接收沈阳可比我们八路军要名正言顺。凭什么呀?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战八年中表现最坚决,冀东部队,特别是我们16分区部队始终战斗在抗日的最前线,这份荣誉,这个风光说什么也不能让给中央军哪,不能犹豫了,再犹豫中央军就上来了,到那时就是不发生摩擦,我们也没他们跑得快,说什么也不能让他们抢了先,我们必须捷足先登!怎么办呢?铁路已经掌握在我们手中了,这些铁路工人在日伪时期受尽了日军和伪满军警的欺压,正愁在光复后没有为自已的国家和军队表现立功的机会呢,何况这一路还有苏联红军老大哥的保驾护航呢。
      事不宜迟,16分区部队在司令员曾克林,副政委唐凯率领下,在铁路工人的帮助下,乘坐由前后两个火车头的混编列车,这列超长列车共40多节,于9月3日,12团、18团两个主力团离开山海关,浩浩荡荡从山海关向沈阳进发。车上飘着红旗,车箱外边贴着红红绿绿的标语,战士们兴冲冲地唱着歌,整个列车洋溢着一种节日气氛,仿佛是去参加庆祝会似的,沿路接管了兴城、锦西;每到一站,都要留下一些部队和随行的地方干部进行接管工作。
      9月4日火车到了锦州,曾、唐首长命令18团下车,驻守锦州组成卫戍司令部,戍守这个连结关内外的重要城市,负责我军进出关的交通和联络工作,并以锦州为中心又接管了朝阳、北票、阜新等地。
      火车在开往沈阳的途中又几次停车,16分区的部队不断下车,接收和建立政权,9月5日 到了沈阳,曾、唐首长带的部队只有一个营了,幸好同为冀热辽军区的15分区和18分区的部队也到了沈阳,与16分区合为一股,军区命令曾克林和18分区政委焦若愚为这支队伍的最高军政首长。
      没想到,一到沈阳却遭到冷遇。在此之前,苏军已于8月21日占领了沈阳,成立了以卡夫通少将为首的卫戍司令部。卡夫通是一个机械执行上级命令的军人,根据斯大林与宋子文谈判达成的协议:苏联红军把东北的行政权和一切敌伪财产,只能交给国民党的正规军和国民政府派去的接收组织。于是,曾克林和唐凯发现沈阳的“老大哥”跟山海关的不一样了。
      “你们是什么部队?你们不能在沈阳下车。”
      “我们是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领导的队伍,八年来一直在坚持抗战,现在日本投降了,我们奉命前来接管。”
      “不行!”卡夫通不相信地摇着头说:“我们不能让你们进沈阳。谁知道你们是哪一部分,连军衔也没有。”
      曾克林也提高了声音说:“我们是八路军!是延安总部派我们来的。我们党和你们党是兄弟党,是反法西斯的战友,你们不让我们进沈阳是不对的。”
      卡夫通十分固执,不但听不进去,还发了火,指着门大声让他们出去。一连两次毫无结果。乘兴而来的“土八路”被扫兴地困在车上,四周是端着自动步枪的“洋八路”警惕地看着,有的还把他们真当成了“俘虏”,跳上车来翻包抢东西。战士们心中的“偶象”有了裂缝,但还是忍着气继续交涉。
      第三次找卡夫通有了转机。交涉中性急的唐凯把袖子一下子卷起来,露出参加革命时手臂上文刺的镰刀、斧头和五角星:“看看,跟你们一样是共产党!”又连声说着,“毛泽东,斯大林!斯大林,毛泽东!”
      这一来引起苏军政治干部格拉辛柯的注意。到底是搞政工的觉悟高,认为唐凯讲得有理,说服了粗暴的“卫戍司令”,苏军同意16分区队伍下车,但要到郊区苏家屯驻扎。行!只要能进沈阳就行。
      当天下午,曾克林、焦若愚、唐凯、罗文(15分区副参谋长)带领部队成四路纵队精神抖擞地走在沈阳大街上。由于山海关一仗,战士们全换了日式装备、一色的歪把子机枪、“三八大盖”,个个头上还戴了一顶亮闪闪的钢盔。(15分区、18分区的部队出关后也换了装备)嗬!别提多气派了。苏军为了维持秩序,还派了两辆坦克在前边开路,更增添了一派威风。
      不管是八路军,还是中央军,这都是在日寇投降后,中国部队的“出关第一军”。当了14年亡国奴的“满州国民”,头一次见到了自己的军队,怎能不欣喜若狂呢?!沈阳近百万工人、学生、市民潮水般涌向大街,欢呼雀跃,夹道欢迎,东北人民真是扬眉吐气了,人们举着各种颜色的小旗子,发自内心地欢呼:“中华民族万岁”!“抗战胜利万岁”!“八路军万岁”!见此情景,卡夫通司令十分震惊,改变了主意,马上派一名上校乘吉普车追上前去,通知他们不必去郊区了,改住在市内小河沿……。
这样就拉开了八路军、新四军大出关的序幕。
       
     十六分区及冀热辽军区到东北后的发展
 
      为了叙述的更清楚一些,我先把当时军区的编制写一下:
      当时分为三级军区,晋察冀军区是大军区,司令员是聂荣臻。下面分为四个二级军区,二级军区相当于军级,分别是:冀晋、冀察、冀中、冀热辽,冀热辽军区司令员是李运昌。冀热辽军区下属五个军分区,分区相当于师级,按番号顺序是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分区,这五个分区分布驻防在冀东、冀北、热河(省)南部、辽西等地区,十六分区在山海关南面也就是冀东的几个县,司令员是曾克林。冀热辽军区出关的部队至1945年底,只四个月的时间,迅速发展为十二个旅、两个支队、十几个独立团,共11万多人(这11万多人与后面写的中共中央从各地调入东北的近11万部队不是一回事,是个数字上的巧合)。其中十六分区曾克林部队发展最多,共九个旅,七个独立团,七万人。1946年一月份这些出关的部队(不是冀热辽李运昌部队的全部)与从各个根据地到东北(也包括东北原有的抗日联军等部队)的部队按中央决定统一合编,分别编入了东北民主联军的各个纵队,从此十六分区出关部队完成了历史使命。 
      下面再介绍一下十六分区出关的这四支部队的发展情况,由于受篇幅限制,其他三支介绍只能从略了,重点介绍一下18,也就是我们炮62师前身,当然也只能简单介绍,重点写与我们炮62师有直接关系的部分内容。
      12团进入东北后又发展成为很多部队,不展开写了。
      攻克山海关后,留下驻守山海关的一小部分部队,以后变为47团,再以后向北发展编入6纵队(43军)了。
      那个七区队我没查找到资料,没有搞清楚发展为什么部队了。
      朝鲜义勇队,原十六分区朝鲜义勇支队到达东北后,在沈阳朝鲜族地区扩军,然后到辉南、磐石、通化、奉吉线扩军,组成李红光支队,支队长方虎。后调出一个团千余人交武亭(朝鲜义勇军司令)带领回朝鲜。
      进入吉林、磐石、朝阳一带的朝鲜义勇队发展为李红光支队,后编入东北民主联军。
      以上这些部队分别编为:第一支队,5000余人,主要活动在南满;
      三支队,3000余人,主要活动在哈尔滨附近地区;
      五支队,6000余人,主要活动在延吉附近;
      七支队,没有查到具体人数,主要活动在吉南地区。
      这些是十六分区朝鲜义勇队进入东北后发展的朝鲜族部队,不包括一直在东北坚持抗日和随苏联红军进入东北的国际旅中金日成、崔庸健发展的朝鲜族部队。
 
              我们部队前身18团的发展沿续
    
      以后以18团(我上一篇文章中说中央军占领山海关后,沿北宁线向东北方向进攻,我军撤出锦州时炸毁飞机场和飞机的就是这个团)为基础扩编为22旅,下辖六个团,这个旅发展到一万五千多人,以后从22旅分出去一半编为30旅,22旅还有三个团八千人,与从延安开入东北的延安警备一旅一团(也有的说是警备旅二团,这个团估计有一千多人,是1945年7月八路军总部特务团机关大部和五个老连队编为警备旅一团,1945年11月开到东北这个团与后组建的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即朱德警卫团)合并编为一个旅,保留22旅番号。大度谦虚的李运昌司令员把警备旅这个团的人员分别分散到原22旅的三个团作为骨干,原警备旅的干部在同级都任正职,原22旅的同级干部都安排为副职,为了尊重那些八路军的老部队,有些连队还是红军时期的老部队,把合编后的这个部队的历史从警备旅以前的历史写起,等于他创建的原冀东部队22旅加入了延安警备旅这个老部队,实际上从延安警备旅来的部队从人数上和以冀东部队为基础的22旅比较起来只占极少数,但这个合编的部队以延安来的老部队为正源,把这个部队的历史从井冈山时期写起了。不过,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主办的《军事历史》杂志在写48军的发展沿革简介时,还是以抗战胜利后冀东、辽西发展而来的部队及其以后发展为142师为这支部队的正源,有关延安警备旅那个团和八路军总部特务团部分连队分散溶入到这个部队的事连提都没提。
      22旅下辖64、65、67团,1946年3月,64团与67团一部分合编为冀热辽军区独立一旅第二团,同年9月改编为冀热辽军区17旅50团,1947年8月改编为冀热辽军区第一师二团,1948年3月改编为东北人民解放军11纵队31师92团 。1948年11月全军统一番号时编为48军142师425团。
      1951年1月初142师师部一部分改编为高炮62师师部,另一部分升格组建为东北军区炮兵机关(以后又随军区机关改称沈阳军区炮兵)。425团一营改编为高炮61师603团;425团团部和二营改编为高炮62师下属的605团;606团的团部是由142师426团团部改编的,425团三营改编为606团团以下的连队;604团是由原高炮一团三营改编的。也就是说高炮62师的主体是由原步兵142师改编的,这个部队的主体是由最早出关的原八路军冀热辽军区十六分区18团为主体,几经改编、整编发展沿革而来的。当然在这些发展、改编过程中还溶入了其他一些优秀的部队,特别是我师前身另一个团142426团,虽不是出关部队,但抗战时期和抗战胜利后,这个部队始终战斗在热河省南部,用不着出关就在日伪心脏地区同敌人战斗了。426团团部整编为高炮606团团部,营以下部队可能随142师政委谢镗忠留在江西整编为吉安军分区了。
      原142师下属还有一个424团,仍留在48军,编到144师变为430团,与后来的142师没有任何关系,这个团原本也不是冀热辽部队的,是红军时期的三大主力团之一的“红一团”沿续而来的,抗战胜利后从延安到东北,开始编到16旅,番号为46团,后编到17旅49团—独立1师1团—11纵队31师91团—48军142师424团;这个团与我们的老部队前身在一个师(旅)近五年时间,一直单独保持建制。
      有些军史材料说原142师除了424团留在了48军,还有一部分整编到吉安军分区,其他部分编入了第五训练基地,后面就没有下文了,这种说法看似较详细,其实并不准确,实际上142师除了上面说的424团和编入吉安军分区的那部分外,其他部分是1950年11月从江西开到锦州北大营,在炮兵第五训练基地与四野高炮一团进行合编、改编,由步兵改编为炮兵,一个多月后组建为高炮61师、62师和东北军区炮兵机关,不是原142师的这部分部队编入了第五训练基地,只是个改编、组建新部队的过程。195114日,军委炮兵发布命令:炮兵62师正式成立。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上面已经说清楚了原142师主体已从48军分出去,留在48军的原424团编到144师去了。后来把原属38军建制的151师调到48军改番号为142师,这个师与原来的142师一点关系也没有,1952年撤销48军番号时,这个后改编的142师留在江西改为公安11师。上面说的《军事历史》杂志在写48军的军史时没有写我师前身原142师改编的过程,只是简单地写48军撤销时142师改编为公安11师,这是一种错误的不负责任的写法,这样就让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误认为是原142师改为公安11师了,这样就把前后两个不相关联的142师的历史都写乱了,这两个师的军史和人物都对不上了,写军史不能这样省略、简化、含混一些重要的变化过程,真实的历史上面文中已经详细讲清楚了原142师的改编过程,如果没有这个过程,高炮62师的主体是从哪来的也就成为无源之水了。
顺便说一下:1969年12月又组建了一个广州军区陆军142师,1977年并入了广东省军区独立师,这是第三个142师,这个142师与我们部队前身那个142师就更没有关系了。不知这个师组建时为什么也用142师这个番号。
      我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标题是从写出关第一军这个角度写的,因为我们部队的前身18团是出关第一军的重要组成部分,顺便也写一写这支部队的发展、改编和延续,一直写到组建高炮六十二师。可能有一些倾向性,不可能写的面面俱到,也不能做为正史,请战友们能谅解我的本意。
   
    我们部队出了当代的花木兰郭俊卿
     
      在写出关第一军十六分区部队时,重点是写我们炮六十二师前身142师425团的发展沿革,这个部队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这虽然不是这篇文章要写的主要内容,但有一个人很值得一写,这就是当代的花木兰女扮男装参军的郭俊卿。1945年底,郭俊卿14周岁,虚报了两岁,把自己打扮成男孩子参军了,在我们部队的前身22旅,在她刚入伍时,王更新还当过她的班长,王更新同志说班里一共有七个人。上面介绍过了,几经改编番号,全军统一番号后为48军142师425团,郭俊卿还在这个团,我们师的三位老前辈王更新、李生发、刘裕起都是这样说的,是我直接听到的,王更新是两次在电话里跟我讲的。1949年48军南下时郭俊卿做为骨干,从142师交流补充到143师的。各种军史资料上只把她写成48军的,没有提到她曾在142师及以前这个阶段的过程,把她所有事迹都笼统地写在48军,这样写不全面,不完整,根据王更新老首长的口述,特作这个重要的说明和补充。
      她以后也在143师战斗过,也是在143师时暴露了她是女性,1950年9月参加全军战斗英雄代表大会时她代表的部别当然也是48军143师卫生部。但她主要的战斗经历和事迹,或从时间上说,是从她1945年底参军到1949年南下时从142师调到143师前这个阶段,在142师及在该师的前身部队应该是她的主要经历。
      有关写郭俊卿的事迹的材料,把她的英雄事迹写的都很生动具体,但是写军事题材,特别是战争、战斗中人物的写实材料时,按常规来讲,应该明确具体是在哪个部队,但我所看到写郭俊卿的文章中,没有看到她具体是哪个师、团的,或者只是笼统地说她是48军的,不知是否有意回避模糊了她到底是哪个师、团的,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让人不好理解其中的原因。以前我多次听说她是142师425团的,但在正式的材料中,至今未见到有这样的记载。我用心查找有关资料,原步兵143师改编为炮21师,以后又改番号为炮11师,最近这些年又改编为40集团军炮兵旅,听说在锦州北大营这个旅旅部的营区还有郭俊卿的塑像,说明郭俊卿是原143师的;还查到1950年9月召开的全军英雄模范大会上,郭俊卿代表的部别也是48军143师卫生部,这些都证明郭俊卿就是143师的。
      听了王更新老首长讲述的史实经历,我才弄清了郭俊卿在142师425团的这段经历,她的老班长现在还健在呢。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写出关第一军,郭俊卿是这支部队刚出关就参军加入这个部队的。这样关于郭俊卿到底是哪个师的疑点和争论也就弄清楚了。她既是142师的,也是143师的,她既是143师的光荣,也是142师的骄傲,反正都是48军的光荣,是四野的光荣,是整个人民解放军的自豪和骄傲。愿我们解放军部队里再出现千千万万个郭俊卿式的英雄模范人物。
      郭俊卿是我军唯一的女特等战斗英雄,她的事迹曾在建国初期拍成电影,《战火中的青春》里的主人公高山就是她的原型,电影中的内容基本是写实,没有虚构拔高。建国60周年时评选出的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一百个人物中,就有郭俊卿一个,她为我们的老部队增添了夺目的光彩。郭俊卿永远值得我们爱戴和敬仰,可惜她于1983年过早地离世了,如果她活到现在,也才84岁。
      咱们把话题再拉回来,继续围绕着出关第一军这个主题往下说。
      李运昌和他统帅的冀热辽部队,特别是他属下的曾克林率领的十六分区部队,在抗战时期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日本投降后首先攻占山海关,占领山海关至沈阳的铁路线和辽西走廊,是我军出关的第一支部队,胜利完成了进军东北的历史性任务。为我军大部队顺利进入东北,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很快这些部队在党中央、东北局的领导下,投入到解放全东北的人民战争中去,为辽沈战役和解放东北全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起了很关键的作用。
 
      东北光复后中共进入东北的军政领导、部队人数及地方干部人数
     
      1945年9月14日,16分区司令员曾克林乘坐苏联特使的飞机前往延安,向党中央汇报了挺进东北的情况。当时毛泽东正在重庆与蒋介石“磨牙”,刘少奇在延安主持中央工作,听取汇报后,立即制定了“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并决定成立中共东北局,由彭真任书记,于17日搭乘苏联飞机奔赴沈阳。为了便于跟苏军打交道,还以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的名义,授予彭真和同去东北的陈云、叶季壮为中将军衔,伍修权为少将军衔。他们是我军最早获得军衔的人,不过后来没算数。最惊险的是在山海关机场,还差点出了“空难”,飞机着陆时栽进稻田里,彭真脑震荡,叶季壮折了腿。可是没误了前进,换了火车又走了。
      9月19日,前往山东解放区准备接替罗荣桓任司令员的林彪还在路途中,突然接到了延安“万万火急”电令:立即转道去东北。林彪二话没说,就同肖劲光、江华、齐华等人马不停蹄地奔向黑土地。
      不久,在与国民党争夺东北的关键性短短几个月,党中央从华北、华东、中原、延安、西北等地指派二万多名优秀地方干部和近11万主力部队陆续出关到达东北,中央政治局委员彭真、陈云、张闻天、高岗,还有20多名中央委员到东北工作(1945年七大选出的中央委员共44人)。为了工作和外交的需要,中央正式决定:我军进入东北的部队暂时改称“东北人民自治军”,林彪任司令员,彭真为政委。他们积极配合苏联红军作战,理直气壮地接受日本关东军的投降,迈出了光复东北的第一步。
 
      我军出关到东北的部队番号和人数简要介绍如下
 
      10月上旬,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肖华率先遣干部团1000余人渡海来到东北;万毅率东北挺进纵队3500人,到磐石、海龙一带;吕正操率晋西一个小团,约600人,抵达沈阳。
      10月下旬,吴克华、彭嘉庆率山东6 师和5师两个团约8000余人,在营口登陆;杨国夫率山东7师6000多人,过了山海关;刘转连、晏福生率359旅南下2支队约3000余人,(加上随南下2支队进入东北的延安警备旅一团,这部分约有4000人)进驻本溪、抚顺地区……
      11月上旬,罗荣桓率山东军区直属机关和警卫部队的几个独立营,经海路抵达安东及沈阳地区。
      11月中旬,山东1师梁兴初部7500人,到达锦州以西;山东田松支队到达牡丹江地区。又过了几天,黄克诚率新四军3师,约3万多人,长途行军,也来到锦西; 黄永胜率延安教导2 旅进占热河。12月初,罗舜初率山东3师及鲁中1旅约9000人开到沈阳,鞍山地区;随后,抗大1000人、炮兵学校1000余人,均先后迁来南满……
      还有晋绥、冀中、冀鲁豫各一个团。
 
      后记:我本来没有资格写这类文章,我冒昧了。起因是2012年或是2011年,我记不清具体时间了,那时我还在工作岗位上,一次我看到一个刊物上转载《人民政协报》的一篇文章中,写的民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历史人物的身世有错误,于是我就打电话给该报的总编辑,要他把那篇文章作者的联系方式给我,我好与作者交流指出错误的地方,不料电话中那位总编辑先问我是干什么的,毕业于什么学校、什么专业,现在从事什么工作?我如实回答他,我没毕过什么学业,是当兵的出身,转业到国家机关后从事行政工作。他听后更不把我放在眼睛里了,说人家作者是已退休的资深史学专家,专写民国时期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传记,怎么可能出错,言外之意,还用你这样一个没多少文化的人来给人家纠错,你是不是不自量力?他先是不肯把那位作者的联系方式给我,接着又考我:“你原来当兵是在哪个部队”?
     “您多大年龄”?
      我回答:“高炮六十二师”。
     “高炮六十二师是哪个军区的”?
     “沈阳军区的”。
     “这个部队是从哪个部队改编的?前身是什么部队”?
     “前身是48军142师师部和所属两个团与高炮老一团三营合编为高炮师的”。
     “48军我听说过,董存瑞是这个军的吧?”
     “是的,他是48军的前身11纵队32师96团的”。
     “董存瑞牺牲前还有媳妇你知道吗”?
     “这我就不知道了,也没听说过”。
     “是的,他当兵前是结过婚的,不过他牺牲了没几年,他的媳妇就病死了”。
      他接着又问:“你刚才说142师的两个团改为高炮师了,另外那个团编到哪去了”?
       我回答他:“另外那个团是424团,就是赫赫有名的红一团,是从延安开过来的,和我们老部队冀东部队出关的那一部分合编,变过几次番号,我说不全了,叫过17旅49团,11纵队31师91团,142师424团。142师师部和425团、426团变成高炮62师后,424团可是中央的眼珠子、宝贝,还留在了48军,编到144师改为430团,48军的143师就是董存瑞生前那个师,改为炮兵21师,后来又改为炮兵11师。不久48军就取消番号了,剩下的144师改到原国民党一兵团陈明仁起义后编为我军的21兵团序列里了,后来21兵团取消编制后改为55军,144师430团又改番号为55军163师487团,以后55军也简编掉了,163师又编到42军去了,番号还是163师487团,前些年组建驻港部队步兵旅就是以487团为基础组建的”。
      那位总编辑说:“你还真挺清楚的”。
      说起来还有这么一段呢,大约是在2004年,我到井冈山参观井冈山博物馆,在里面看到一位中央首长的批示,记不清是谁了,可能是杨尚昆,在关于组建驻港部队的报告的批示时,亲笔写有这样的字样:“建议把四二四团组建为驻港部队步兵旅”。我看后大吃一惊,424团不是早在五十年代初就改为430团了吗,这个番号不是早就不存在了吗?怎么在九十年代中央首长的批示里还有424团呢?我百思不得其解,猜测可能是老142师改为炮兵后424团留在新改编的142师里,1952年,后来的142师改为江西省公安军11师,424团随着也编到那个11师去了?公安军11师改为省军区独立师,以后又改为武装警察部队,这个过程四十多年了,难道424团这个番号一直传承保留着?现在又把这个团改为驻港部队步兵旅了?只能这样理解和猜测了。后来我仔细查阅了驻港部队步兵旅的资料,才弄清楚就是上面我写的424团—430团---487团——驻港部队步兵旅,这个过程,才确认424团番号确实早就不存在了,那位中央首长在批示时用的还是1952年以前的老番号,可见原48军142师424团的知名度和给人的印象有多深!不管怎么变番号,她永远是红一团。
      那位总编辑还问我:“你再说说,你们部队还有什么出名的人物”?
      我说:“142师425团女扮男装,现代的花木兰郭俊卿”。
      他说“那可真算是一个,我军唯一的一位女特等功臣”。
      他接着说:“我再考考你,你刚才说你们部队是抗战胜利后首先攻占山海关,出关的第一军,我问问你,刚出关时,部队是以什么名义到东北的”?
     “东北人民自治军”。
     “后来又改成什么名字了”?
     “东北民主联军”。
     “具体是什么时间改为这个名字的”?
     “1945年底改的,具体月、日我说不准了”。(准确时间应该是11月14日)
     “以后又改成什么名字了”?
     “1947年3月其他解放区的八路军、新四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了,东北当时仍称东北民主联军,1948年初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1949年入关进行平津战役后南下,同年3月 东北人民解放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
      他称赞我说:“你还真行,说得还真挺清楚。你说你们部队前身是48军的一部分,我再问问你,48军在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中尽打过哪些有名的战役”?
     “打过的仗那就多了,她的前身是日本投降后最先攻占山海关的部队,最先出关占领北宁铁路线,辽西走廊,著名的塔山阻击战,又是东北野战军最早入关的一个军,攻克密云,消灭了从密云南逃的国民党军两个团,拔掉了付作义集团在北平周围昌平、海淀、门头沟、石景山、黄村(大兴)、通州、顺义的所有外围据点,消灭黄村国民党的一个杂牌团,还把付作义从长辛店调回北平城里的一个炮兵团堵截在阜城门外缴械,这个炮兵团原准备悄悄调回北平市内后向我军在香山的炮兵阵地进行炮击,先下手摧毁我军的炮兵阵地,被缴械后连人带炮押往香山我军炮兵阵地,为我军所用。还进行了攻打前门的战斗,还围城,准备攻打北平城。南下后在井冈山剿匪,抓住了大匪首肖家壁,受到毛泽东主席的称赞……。”
      “老兄,你知道的还真不少,那你就把这些写一写,把稿投到我这来,我正愁找不到这样的人呢,我把这些都登在《人民政协报》上,这多好啊,重点写一写董存瑞、郭俊卿、攻占山海关、出关第一军、红一团、拔掉付作义的北平周围据点,攻下密云城、俘获炮兵团、这些多生动啊”。
      我说:“不行,你们《人民政协报》要求投稿时说的非常清楚、严格,写稿的作者必须是亲历,道听途说不行,我是1953年生人,这些都是听我们部队的老前辈们讲的,或是从史料上看的,根本不是我亲历,写了也不符合要求,所以不能写”。
      “老兄你太老实了,现在哪还有那么多亲历过的人呀,能有你刚才讲的这么多材料的人可真不好找了,你在这么一个优秀的部队里当了那么多年的兵,你们那个部队我早就听说了,出了那么多的英雄人物,打了那么多的胜仗,出了那么多的将军,48军虽然番号取消的早了点,但海、陆、空军里都有你们的人,你不写一写对得起你的老部队和那些老前辈吗”?
      总之,我们交谈的很融恰。后来他把我要给他们报上登的那篇文章的作者给我们联系上了,那位作者很谦虚,他的工作单位在上海,他称我老师,并对我指出他文章错误的地方表示接受、感谢。可巧的是他还与我们师转业回上海的一位干部认识,还挺熟悉,并对我们那位战友的评价很高。
      我想那位总编缉说的也对,也很有道理,对我是一种启发和鼓励,但是我还是不能写,因为这些毕竟不是我的亲身经历呀,写这类题材的文章一定要严谨,负责任,不能把历史写错了,或走样了,引起混乱与争论,那就不好了。这次全国都在热烈庆祝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我想了又想,应该做点具体的事情,我们部队亲历过这场战争的老前辈不多了,就是在世的也年事已高,没能力来写,来宣传了,我应该站出来,有责任接过他们的火把,把这些革命传统一代一代往下传承,只是自己的觉悟不够高,文化素质也很有限,怕写不好,战友们看了会耽误了宝贵的时间,那就不是我的本意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萌生了写点我们部队前身十六分区抗战胜利后所起的历史作用的文章的想法,我壮着胆子写了这两篇陋文,发表在我们高炮六十二师网站上,但还是不能发表在各种报刊上,因为我不具备那种资历和水平。不对的地方,不符合实际的地方敬请战友们指正。
      在写这两篇文章时,得到了老首长、老前辈李生发、王更新、董会仁、刘裕起等人的教诲和帮助,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也向我们部队参加过抗战胜利后出关的,现仍健在的老前辈王更新、李生发致以崇高的敬礼!祝他们健康长寿!
注:
      李生发:1939年参加八路军,是原延安警备旅的,1945年抗战胜利后随部队出关到东北,合编到冀热辽二十二旅,几经改编一直在这个部队工作,到142师改编为高炮62师时,随师部机关另一部分升格改编到东北军区炮兵机关,1954年转业到国家林业部工作,现离休,身体很健康。
      王更新:是我们部队前身18团的老前辈,离休前任62师606团副团长,原行政级别14级,八十年代初按副师级离休,现在沈阳军区大连干休所,身体很健康。离休后仍关心部队建设,写了很多我们师发展史的重要资料,是我师发展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刘裕起:老前辈不是抗日时期参军的,是1948年参军的,在原142师和以后的炮62师工作多年。他在2004年六十二师在抚顺战友的大聚会时向我讲述了很多142师及以后高炮62师的历史和人物,是他最先向我讲述郭俊卿是142师425团的。此人前些年已去世。
      董会仁在上一篇文章的内容中已介绍过了,在我师政治部任副主任,已去世多年。
 
                                                                原高炮六十二师教导队李藏善
                                                                     2015年建军节前夕于北京和平里家中
 
 

 
热点新闻
致原81356部队老首长、老战...
沉痛悼念老师长袁守范同志
庆“八一”高炮六十二师战友联谊会
高炮六十二师77年兵入伍四十周...
高炮六十二师战友联谊会照片集
黑龙江预备役高炮师师史馆隆重开馆
高炮六十二师战友庆“八一”联欢会
高炮六十二师战友联谊会视频汇总
轻武器射击对抗赛夺魁记
献给八一:炮六十二师组歌——铁...
图片推荐
给老首长老战友拜年啦!
给老首长老战友拜年啦!
习近平冒着严寒顶风踏雪慰问戍边官兵
习近平冒着严寒顶风踏雪慰问戍边官兵
豪情满怀庆八一
豪情满怀庆八一
习近平“八一”前夕视察北京军区
习近平“八一”前夕视察北京军区
炮兵工程学院四系64级校友聚会北京
炮兵工程学院四系64级校友聚会北京
高炮六十二师战友网祝老首长,老战友中秋国庆双节快乐!
高炮六十二师战友网祝老首长,老战友...
别开生面的庆祝大会
别开生面的庆祝大会
驻港部队对香港市民全方位开放 共庆“八一”建军节
驻港部队对香港市民全方位开放 共庆...
中国最大海上执法公务船下水
中国最大海上执法公务船下水
中国航母平台第九次海试返回
中国航母平台第九次海试返回
网站首页 | 筹建组织 | 技术支持 | 网友留言 | 网站投稿 | 免责声明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2009 All Right Reserved 高炮六十二师战友网 版权所有
总部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万柳塘路60号 3-9-2 电话:024-24206118 传真:024-84820028 高炮62师战友QQ群:2476129
辽ICP备100020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