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透雨洗过的清晨,枝芽吐绿。玉树州孤儿板房学校工地上,一队驾驶着挖掘机、推土机的军人走过,几名孤儿学生自发地举手敬礼,目送他们走出视线。这支能征善战的工程劲旅就是二炮某部工兵营。他们操纵着大型工程机械,在灾区一线攻坚克难,发起一次次工兵突击,被灾区群众亲切称为“攻坚猛虎营”。
雪山见证——废墟上打响“突击战”
受阻,受阻,生命通道受阻。4?14地震发生后,玉树县结古镇一处咽喉要道被堵塞,各路救援大军被阻于镇外。
时间就是生命!4月16日拂晓,担当先遣分队的工兵营30名突击队员,争分夺秒清理起路上乱石。由于工兵营大型机械还在公路机动途中,官兵们便用简易工程机械清理废墟,昼夜奋战,当天就清除路障3公里。
10余台大型专业化救援装备也火速驰援而来,挖掘机巨臂扬起来了,装载机动起来了,推土机顶起来了。官兵们很快便疏通了这条“救援生命线”。沿着刚刚铺就的新路,一辆辆救护车、运输车紧接着呼啸而入。
无论是疏通道路,还是搜救财物,工兵营官兵始终奋力拼搏在一线。有一次,一位藏族老阿妈找到官兵求救,她家的“传家宝”——唐卡和经卷被埋在下。在教导员胡建民的带领下,一台挖掘机和一台推土机紧急赶到。随着“轰隆”“轰隆”数声巨响,房屋顶部被挖掘机掀开了,存放唐卡和经卷的保险柜被挖掘出来!抱着失而复得的唐卡,老阿妈老泪纵横地说:“我相信金珠玛米一定会来帮我的!”
一座座断壁残垣的废墟,一个个冲锋在前的身影。挖掘机操作号手王启斌,连续三天三夜奋战在搜救一线中,每天休息时间不到6个小时。在他心里,“灾区每一名群众都是亲人”。 远方,默默俯瞰的雪山,永远铭记着这一群不知疲倦的年轻军人。
百姓见证——“金珠玛米,好样的!”
“金珠玛米叔叔,您们辛苦了。”工兵营二连连长袁伟打开一封写在哈达上的感谢信,映入眼帘的是玉树州孤儿板房学校的学生卓玛稚嫩却工整的笔迹。
5月16日深夜,狂风嘶吼,暴雨倾盆。在玉树州孤儿板房学校室内工地上,袁连长带领官兵战斗正酣。孤儿学校校长尼玛仁增一边给官兵们送来姜汤,一边劝说官兵休息。“孤儿们读书不容易,只要能早一天正常复课,我们苦点累点也心甘!”在袁连长的带领下,官兵们顾不上高原反应和休息,加班加点进行高强度施工,终于提前一周完成板房建设任务。
经过21天昼夜奋战,在工兵营官兵身后一座由教室、食堂、宿舍、医务室、配电室、锅炉房、图书室等构成的“板房学校”,在废墟上拔地而起。校长尼玛仁增感动地说:“这是玉树灾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质量最好的板房学校,孩子终于有新校园了,感谢金珠玛米!”
任务一个紧接着一个。这一次,工兵营又携带着大型工程机械,来到巴塘草原寄宿学校进行施工,为搭建板房学校做土建准备。“为了震区孩子能正常上学,苦点累点也值。”侯永双是装载挖掘机的操作手,刚来灾区没多久,刚出生2个多月的孩子患上手足口病。除了每天给孩子和妻子打一次电话,他都工作在工地上。校长尕松达杰握住侯永双的手说:“金珠玛米,好样的!”
灾区群众安置是一项重大任务。4月15日5时,工兵营接到命令:2小时之内,在格萨尔王广场搭建能入住400余人的帐篷。来不及动员,随着教导员的一声令下,由40人组成的突击队迅速出发!很快,由36顶帐篷组成的“帐篷村”在格萨尔王广场拔地而起,400多名受灾群众得到了安置。当晚,玉树迎来震后第一场雨夹雪,有了这个帐篷村,寒冷的高原之夜,受灾群众不再寒冷。
寺院见证——汉藏军僧一家亲
残壁,废墟,破损的马泥堆,摇曳的经幡,有着700多年悠久历史的禅古寺损毁严重。经书、法器等文物压在废墟下,急需抢救。
“手刨,镐挖,只能挖掘到浅表层的文物,于是工兵营的工程机械便成了攻坚利器。”教导员胡建民说。寒风中,官兵们的脸都被冻得通红。挖掘机操作手于乾军,坐在冰冷的驾驶室内,依旧紧握着操纵杆,一刻也不肯停歇。于乾军累了,赵志豪便上,数千件法器、佛像等文物被一件件挖了出来。仅4月24日一天,工兵营的勇士们便用挖掘机,挖出200多座佛像和一台保险柜。在静观官兵抢救文物之后,活佛洛卓尼玛感动地说:“我看到了国家的力量。”
给禅古寺搭建临时安置板房,是官兵们战斗的另一战场。“早一日把板房建好,就能早一日保护文物。”抱着坚定的信念,官兵们吃住都在施工点上,每天施工到凌晨深夜。经过连续48个小时的昼夜奋战,在官兵身后,一座崭新的“帐篷寺院”拔地而起:在两山之间一块平地上,5顶200平方米的大帐篷、一排13间活动板房、6尊镀金大佛、数百件法器……构成这座“帐篷寺院”的主要景观。
禅古寺见证了汉藏军民一家亲。活佛洛卓尼玛向官兵代表送去了“军僧一心图”,在这个心形的图画上,满是寺院僧人的签名。密密麻麻的文字,悄声诉说着汉藏军民一家亲。远处,文成公主庙响起了悠扬的诵经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