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兰州1月30日专电 题:假期变身“第三学期”成无奈之举
姜伟超 宋常青
让孩子过一个快乐又充实的假期,是每个家长及孩子的心愿。但记者采访发现,相当多家长仍违心地将孩子送进补习班,理想遭遇现实,“第三学期”成为无奈之举。
教育界人士表示,解决“减负令”有令不行的情况,需要针对当前影响孩子假期生活质量的诸多现实因素,多方入手才能见到成效。
轻松寒假:简单愿望仍非常遥远
几天前,位于兰州市城关区天庆花园小区的父母们凑在一起开了个小会,一起交流孩子的假期计划。他们的孩子都是小学和初中学生。交流下来,家长们发现,每个孩子的假期生活,都被寒假作业和各类补习、加强、兴趣班排得满满的:
小区居民杨素国的儿子上初一,她给孩子的安排是上午做寒假作业,下午上英语加强班,晚上预习下学期的功课;小区居民谢珺的女儿上二年级,她给孩子的寒假安排是英语班、围棋班……有的父母甚至给孩子制定了严格的奖勤罚懒的“考评机制”,假期的安排比上学时更紧张。
与家长们被假期里到底怎样安置孩子困扰不同,孩子们的假期愿望则非常简单:谢珺的女儿谢小羽年仅七岁,假期里最想做的就是和好多小朋友天天在广场上吹泡泡;杨素国的儿子想在寒假里学习武术和乒乓球……尽管年龄段不同,但能够自由自在地玩耍,是每一个孩子假期愿望的主题。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单纯苛责家长们不顾孩子假期生活质量似乎有失偏颇,一些家长是在无奈之中,不得不选择让孩子参加各类假期班。
王仪东是一名大学老师,他的孩子在兰州市东郊小学上4年级。当他带着想学趣味阅读和航模的孩子到兰州市少年宫报名时,却被告知少年宫的二十多个专业的班全部爆满,这天是1月7日,离兰州市中小学生放假的日子还有一个星期。
兰州市少年儿童活动中心副主任翟丽敏透露,兰州市有近80万青少年,44万中小学生,人均校外活动场地仅为0.027平方米,只有一个少年宫,没有科技馆。
兰州市民李新萍夫妇二人都要上班,没有时间照顾孩子,让孩子在家里,担心会闷坏,看电视上网自制力差,又担心健康;把孩子送回爷爷奶奶家,孩子大了,有了人际交往的需求。“放到补习班、假期班,比较起来还是最好的选择。”李新萍说。
有关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给孩子提供高质量的假期生活的共识长期难以变成现实,正是因为这些现实制约因素仍未得到解决。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马步升说,在这种情况下,单纯苛责家长或批评教育部门仅仅以一纸禁令“懒政”,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老问题提出新挑战
一些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一个老问题持续成为社会热点,给教育主管部门和家长双方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教育主管部门而言,不能再把“禁令”当“金牌”。今年寒假前,兰州、呼和浩特等多个城市教育部门均下发通知,严禁学校、个人以及非教育机构占用学生休息时间组织集体补课和提前上新课,并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和个人严肃查处。从实际情况看,效果并不理想。
马步升表示,在“禁令”有禁不止的情况下,教育部门如何充分发挥职能,丰富中小学生的假期生活,应当早日列上日程。近年来因为学生安全、经费等问题,这类活动已经很少进行。教育部门牵头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在活动质量、安全系数上都远高于一些非正规的社会团体。探索什么样的机制来解决这些制约因素,需要早作打算。
翟丽敏说,现今假期的无奈,还折射目前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的缺失。在假期,平时对孩子们开放的学校资源往往都暂时封闭,一些社会公共资源也并不方便零散的孩子使用,一边是资源闲置,一边是孩子无处可去,造成极大的浪费。
“在充分盘活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才能谈得上增加资源的问题。对于前者,现在做得还远远不够。”翟丽敏说。
对家长来说,勇于对“第三学期”说不,是给孩子轻松假期的第一步。“家长决定让孩子参加补习班或过一个没有课业压力的假期,其实都是家长理性的选择,不同的只是选择的基础而已。对此,应当给予家长充分的宽容。”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青少年教育专家毛乃佳说。
她呼吁,无论是以学习为目的,还是因为其他客观原因的制约,家长都应站出来,向补习、培训说“不”,要是人人都当“攀比”式家长,或者在遇到假期孩子照顾难题的时候不想更好的办法,家长就会成为扼杀孩子假期的帮凶。
让孩子假期里的简单渴望不再成为奢望
部分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各地已经开始一些积极的探索,其中一些有益的探索值得推广,让孩子假期里的简单渴望不再成为奢望。
翟丽敏介绍,近几年一些地方实行的“流动少年宫”的尝试是对青少年社会教育条件缺失的有效弥补。“流动少年宫”以节假日、双休日、寒暑假为主要活动时间,进乡镇、进社区开展适合学生的公益活动,灵活性高,活动范围大,能引领孩子的触角伸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比如由‘流动少年宫’牵头的‘画说地球’活动,孩子们可以在正施工项目的外围墙面上尽情创作,既锻炼了孩子的想象力、丰富了假期活动,又节约了活动资金,提供场地的企业也赢得了良好的声誉。”翟丽敏说。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在国外,社区有效承担了青少年校外教育的任务。国内大多街道、社区也都开放了社区阅览室、活动室,还配置了电脑。不过,很多居委会表示,孩子可到社区活动,不过因为人手问题,没专门人员照看。
马步升表示,如能建立起“社区学生托管”机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孩子的假期教育问题。这个社区平台还可以使学生接触社会、锻炼能力。
在兰州市的一些社区,近年为解决学生放学后无人看管实施了“四点半”工程,正是这一思想的延续。“四点半”工程以社区义工、志愿者为主带领学生进行活动,这一措施能否拓展到假期,值得探索和尝试。
在兰州首先尝试这一工程的西湖街道办事处负责人陈冬梅介绍,“四点半”工程就是利用社区文化活动室设立辅导站,选派专人在每天下午四点半学生放学以后,将辖区不能按时回家的小学生接到社区,由社区干部、社区聘请的校外辅导员、青年志愿者以及辖区退休老教师、老战士等志愿者,义务给学生辅导作业、讲授课程,组织孩子听革命故事、玩健康游戏,开展富有吸引力的思想教育和文体活动。
“核心就是吸纳社区力量,低成本运作,成效非常明显。”陈冬梅说。
|